“真人”一段的翻译中,葛瑞汉用了多处英语习语。比如:“不雄成”,依照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意思为“不自恃成功”,而葛瑞汉译为“more cock than hen in them”显然是根据“雄”而望文生义的解释为“雄性多于雌性”,而且运用了英语俚语,原文庄严的语气变得轻佻。“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中的“过”与“当”,葛瑞汉译为“miss the mark”和“hit plumb on”,都太过随意。庄子描写真人那种庄严高尚的情感被化解掉了,仿佛庄子唠叨着一些平常又不着边际的话语。
第一位《庄子》的英译者巴尔福把“真人”翻译成“Divine Man”,但他解释说该译名应该“理解为其神秘意,带有神圣的含义”。[39] 另一位译者理雅各认为没有必要引入“divine”或“divinity”这样的概念。他说:“真人最显著的特点是他没有任何的思想和目的,在“道” 中完全被动。”[40] 慎重引用西方宗教用词的做法是有真知灼见的,但把真人理解成“被动”的,则附加了原文本来没有的消极意义,而庄子的“真人”并不应理解成消极的含义,真人具有一种把自己与周围环境适应起来的宽容,在老庄著作的描述中,具有审美意义,而在西方的语境中“被动”具有负面的情感意义。翟理斯把“真人”译作“pure man”,但他注释应该理解为“真人”超越层面的意义。[41]“pure”是取“真”的“纯粹”之意,而莫顿译为“true man”,取“真”的“真正”之意,都具有正面和积极的意思。“真人”是一个道家特有的概念,在英文中对等词缺失,此种情况下,若把这一词作为专有名词用英文大写字母来表示,并加以适当的注释,提醒读者这是舶来之物,可结合其出现的语境对意思作出相应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