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登基,擢升解缙为翰林待读,并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等进文渊阁参预机务。不久后,又迁升为翰林侍读学士,奉命总裁《太祖实录》、《列女传》。当时,朱棣对解缙依旧很是器重,还曾告诉大臣们说:“天下不可一日没有我,我则不可一日没有解缙。”永乐二年(1404年),解缙又被摧升为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这也是他仕途最得意之时。但是,皇帝再多的宠爱,也仍然改变不了解缙刚正不阿、坚持正义的气节,对那些不合礼仪之事,他还是会提出反对意见。
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因为立谁为太子而发愁,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吧,可是他身上有残疾,身材又过于肥胖;立曾在“靖难之变”中建有大功的次子朱高煦吧,可是他又缺少帝王的威仪,思考半天依旧拿不定注意。于是,朱棣把解缙召进了宫中,想跟他磋商立太子之事。其实听朱棣的意思,是想立次子朱高煦为太子,但又不好明说。但是,解缙却直言说:“为长,古来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朱棣听后明显有些不悦,对此议依然犹豫不决。解缙看出朱棣的心思,不好再直言相劝,于是只说了一句话:“好圣孙!”于是,两人相视而笑,貌似拿定了主意。最后,朱棣同意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封次子朱高煦为汉王,并令解缙撰写立储诏书,以告知天下。事后,朱高煦得知他之所以没能立为太子,都是因为解缙的一句话。因此,他一直记恨解缙,想要找各种机会报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