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练的崛起不仅意味着清王朝基层控制机制的转变,而且以绅士阶层为代表的地方社会力量的增长及其对团练组织的根本控制,宣告了王朝以保甲扼控绅士企图的破灭。
四、控制的主体
团练兴起于多事之秋。“迨大难既作,各地方人士知官与兵之不足恃,起而联团,捍御保卫桑梓者极众。”⑥社会需求本身推动着绅士阶层走上基层社会控制主体地位,驾驭地方武装——团练,从而也成为控制整个地方社会的中坚力量。
团练是根源于乡土社会的互助防御性组织,它的特点是以“土著”为本,排斥任何“客籍”力量的渗入。“团练乡勇四字各有实义……团则声气谊皆宜团结,练则进退击刺皆宜讲求,乡则取土著之人而客籍流氓不得与,勇则取壮健之士而老弱疲病不得充……四字中,乡字尤亟,窃谓团勇必团土著,投充必得的保”①;团练特有的凝聚力建立在乡土社会成员的纯洁的基础之上,这种纯洁却依赖于世代共处、血脉相承的地缘加血缘纽带的维系。因而,“皆用本地民人,不招募外勇”②的团练,把“保卫桑梓”作为高举不落的旗帜。这就决定了居于乡土社会权威地位的绅士,必然成为团练的领袖及中坚力量,尽管这一事实与清廷牵制地方绅士势力的一贯政策相抵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