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手巾自古即被使用,后禅林备之于僧堂、浴室、后架等供大众使用。《敕修百丈清规》卷六中《大众章·大坐参》条中说:“圣僧侍者,牵堂内手巾辘轳,惊酣眠者。”又,卷四《两序章·知浴》条中说:“铺设浴室,挂手巾,出面盆、拖鞋、脚布。”此外,《毗尼母经》卷八提出净体巾、净面巾、净眼巾之别。《四分律·行事钞》卷下之一列举拭身巾、拭手巾及拭面巾三种。
◎齿木
齿木,指用来磨齿刮舌以除去口中污物之木片。为印度僧团之日常用品,大乘比丘随身的十八物之一,又作杨枝。
《五分律》卷二十六中记载:“有诸比丘不嚼杨枝,口臭食不消。有诸比丘与上座共语,恶其口臭,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应嚼杨枝。嚼杨枝有五功德,消德、除冷热涎唾、善能别睬、口不奥、眼明。”
由此可见当时佛教的卫生观念是很先进的。以嚼齿木的方式来保持口腔清洁,去除舌苔、口臭。
在《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中记载:“每日旦朝。须嚼齿木,揩齿刮舌,务令如法。盥漱清净,方行敬礼。若其不然,受礼礼他,悉皆得罪。”
《五分律》卷二十七亦举出使用杨枝应注意之事:(1)比丘应于阿练若处嚼杨枝;(2)不可临井嚼杨枝;(3)杨枝用尽,净洗乃弃;(4)杨枝应截去已用处,余更蓄用;(5)不以盛革屣囊盛杨枝;(6)不应于温室、讲堂、食堂、作食处,和尚、阿阁梨,上座前嚼杨枝;(7)不于患病之比丘前嚼杨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