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东汉时期,中国的瘟疫流行,开始从区域性、小范围传播转向全国性大爆发,瘟疫传播从休眠期进入高速活跃阶段,并且在西晋时达到了整个中国古代瘟疫流行的巅峰。
对于瘟疫横行的惨痛经历,曹操的儿子曹植在《说疫气》中记载说:“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当时,作为文学家的“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就在诗歌中写道: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在曹丕记载的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的又一次大瘟疫中,“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四人就全部因为感染瘟疫而死。后来,曹丕在给友人的信中痛苦地回忆说:“昔年疾疫,亲故多罹起灾,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一时俱逝,痛可言耶。”
在这种东西方同时流行大瘟疫的背景下,宗教开始奠定了在人类史上的地位。
与乱世之中太平道和后来的道教趁机崛起一样,宗教倡导的对于病人和灾民的人文关怀和彼此的互助精神,对于身处乱世和瘟疫横行地区的人民来说,是一种具有巨大吸引力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