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西方国家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发达国家曾大行其道的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由于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而逐渐失势,取而代之的是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泛起。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的推行为契机,在西方国家掀起了非管制化和市场化改革的浪潮,各国纷纷取消或放松政府管制,从而推动了贸易、投资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在贸易自由化方面,在1986-1993年的乌拉圭回合贸易谈判中,成员国达成了从降低关税和削减非关税壁垒、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从国际贸易到国际投资的规模空前的贸易自由化协议。
伴随着国际产业分工与技术扩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比较优势也发生了变化,发展中国家不再仅仅输出初级产品,逐渐成为世界市场上劳动密集型商品的重要供给者,一些新兴经济体也从资本净输入变为资本净输出。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自由化政策,为商品、服务与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创造了更大的市场空间,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有利的制度环境和制度保证。
5.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一体化大大加快,各个区域经济组织尽管发展层次不同,但在其内部都要求逐步取消贸易堡垒,推行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政策。实际上它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区域范围内更加深化的具体体现,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经济组织虽然对外具有排他性,但随着其自身的经济贸易的发展,区域内市场就会显得狭小,不能满足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的要求,必然要到区域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寻找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由此产生外溢效应,这种情况长期发展下去,各个区域集团的经济和贸易利益就会逐步接近,以至将集团融为一体,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因此,各个区域经济组织采取的全球化政策措施,以及其内部经济贸易自由化的发展,都可以说是迈向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