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收因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在书中不免过多地宣扬“天命”论和佛教的轮回报应,赞赏崔、卢、李、杨等门阀大族的赫赫家世和他们的家规、门风。在叙事上也颇有疏漏之处,如《食货志》不记徭役负担,《官氏志》记官府部门和官吏职司不清,等等,这些都是不足之处。但不能因此而求全责备,更不能全盘否定《魏书》的重要价值。
五、《华阳国志》、《水经注》和《洛阳伽蓝记》
(一)常璩与《华阳国志》
常璩,字道将,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庆县东南)人,生卒年月不详。初仕成汉李氏,为散骑郎,掌著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桓温伐蜀,灭李势,以璩为参军,随至建康。大约在永和十一年(355年)以前,撰成《华阳国志》一书。
刘备像
《华阳国志》是中国现存最早而又比较完整的一部优秀地方志著作。全书共12卷,附录1卷,约11万字。其篇目曰《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公孙述、刘二牧志》《刘先主志》《刘后主志》《大同(晋统一)志》《李特、雄、寿、势志》《先贤士女赞》《后贤志》《序志》。从篇目看出,该书记述了以益州为中心的西南地区的历史、地理和风俗,以及公孙述、刘焉、刘备、李特等事迹。所述史事的时间上起巴蜀二国的传说时期,下迄公元347年李氏成汉政权的灭亡;所述地理范围包括今四川及云南、贵州、陕西、湖北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