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山水画
晚清时期的山水画,就整体而言,不及清初时期发达,也不及同时的花鸟画和人物画,水准呈下降趋势。一方面,表现在许多山水画家缺乏清初诸家的综合艺术修养和内在底蕴,所画山水缺乏生活,少有生气;另一方面,相当数量的山水画家与“娄东”、“虞山”诸派一脉相承,画风和表现方法受制于“四王”。技巧虽然娴熟,但却没有突破前人窠臼,更没有形成自己的绘画面貌和绘画语言。所以,晚清时期的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不大。但是,这一时期作为历史的一部分,并非空白,还是有称美当时山水画坛,风格清新,力图摆脱“四王”约束,富有创新者。如道光、咸丰时期的汤贻汾、戴熙、钱杜等人的画风,各有千秋。以汤疏、戴密,著称当时画坛;光绪、宣统时期的吴伯滔、吴石仙、胡公涛、顾沄、秦炳文、汪昉等。从某些方面看,他们还是有为时人所重,为后人可供借鉴的地方。如吴石仙所画山水,墨晕淋漓、峰峦林壑,于阴阳向背处,都以水彩渲染,参用西法。他的山水画,虽然未尽完善,但还是具有变法求新意味的。
(二)版画艺术
晚清时期的版画,一度出了木版年画、石版画和铜版画并存的版画格局。木版年画作为传统的表现形式,在民间一直有着广泛的基础。虽然在鸦片战争以后,传统木版年画在个别地区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西方石印版画的冲击,但基本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石印版画作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清末传入中国以后,发展迅速,旋即在报刊业大显身手。铜版版画,由于制作上的制约,虽然传入中国早于石印版画,但发展缓慢,影响不及木版年画和石印版画。所以,在清末,版画初步形成了以木版年画和石印版画为发展主流的新态势。